產品分類
商水縣平店鄉后李村:小絲網編織“幸福路
2017/10/6 15:26:12 點擊:
新華網河南頻道11月18日訊 大河網-河南日報農村版報道:“你別看俺這小絲網不起眼,它可銷往全國各地20多個大中小城市呢!俺這一車貨是發往河北石家莊的,下一個月要往新疆發貨,一年至少可發10車貨,毛收入也就15萬元左右……”日前,正在組織工人裝車外運絲網產品的商水縣平店鄉后李村李合領高興地說。
據后李村絲網編織合作社社長李政平介紹,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村里的村民李天陽等人便開始從河北引進鐵絲網生產技術,那時候村里富余勞動力較多,紅火時期全村擁有拔絲機、編織機100多臺,從業人員500多人。當時主要生產鐵絲窗、篩子底、防護網等七八個品種幾十種規格的半成品。
鐵絲網作為本地特色支柱產業,經過3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全村乃至全鄉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的一張名片和重要平臺。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形勢的變化,鐵絲網需求量明顯減少,靈活聰明的后李人及時捕捉商機、大膽創新,迅速轉變生產方式,認真研究開發了塑料尼龍網編織。現已熟練掌握了建筑裝飾、食品餐飲、漁網捕撈等多個生產生活領域的絲網編織技術,所產半成品、成品很快搶占了市場份額,加快了絲網產業轉型升級,形成了“鐵絲網不停產、塑編網大發展”的產業局面。
據了解,一臺從事絲網加工的普通織機,每年可讓農民增收近萬元。目前,在商水縣像后李村這樣從事各種絲網加工的農戶約800余家,從業人員1.5萬人,僅此一項可為農民創收2000多萬元。
Tag:
